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
近日,博主“马钧澈MR”(本姓马)发帖称,他在杭州入住一处月租6万余元的租房期间,出现咳嗽、过敏等身体异常情况,检测机构的结果显示房子甲醛含量超标近三倍,但房东不回应他退还全部押金的要求。7月17日,极目新闻记者联系到房东程先生,他表示,马先生入住的房子交房已有5年,之前有其他房客入住过。马先生入住后搬进了不少家具,不排除这些家具产生甲醛的可能。如果马先生对退租有异议,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。马先生将他及家人的信息公布在网络上,他也将采取措施维护权益。
这起个人维权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,一方面是因为,维权的是有千万粉丝量的网红博主,另一方面,更是戳痛了都市租房人的神经:月租6万依然可能租到“甲醛房”,金钱未必能买来安全,强烈的反差动摇了大众的租房安全感。如果连高价房都无法避免甲醛隐患,普通租客又该如何自保?
展开剩余64%目前,马先生与房东各执一词,网友们针对此事也有颇多看法,有的表示要让子弹飞一会儿,等待更多真相披露;也有网友建议博主不要“网络升堂”,应通过法律途径理性维权。必须强调的是,在任何纠纷中,正当维权都是关键。博主若通过公布他人隐私甚至未成年人信息来施加舆论压力,不仅无法达到维权目的,还可能因侵犯他人权益而面临法律风险。目前,双方的争执焦点在于,房东不认可房客找的甲醛检测机构,要求立案后由法院指定的检测机构来测试,但马先生认为,起诉立案时间较长,房东可能会利用这段时间做手脚,短期改变检测结果。这一担忧其实不无道理,在房屋空气质量的相关纠纷中,的确有部分房东或中介会通过制造“时间差”来影响检测结果,规避责任,这也是很多“甲醛房受害者”面临的共同困境。
“甲醛房”乱象一直是城市租房一族的噩梦。甲醛对健康危害极大,可导致呼吸道疾病、过敏反应甚至更严重的疾病。更棘手的是,租客维权经常面临重重困境。甲醛超标是隐性瑕疵,租客短期内很难察觉,很多时候发现有问题了,却已经不在合同期限内。不少租赁合同暗藏不平等条款,租客即便胜诉,可主张的赔偿范围也有限,通常只能拿回押金、剩余租金以及检测费用,律师费、医疗费、误工损失、搬家成本等附加支出难以获得补偿。租客维权成本高,房东或中介违约成本却偏低,这种现状会让租客感觉十分被动,极不公平。
所以,关注和讨论这起“高价租房纠纷”时,与其忙着在事实不清时站队,更应关注的是,租房人的呼吸安全究竟应该如何守护?马先生此前在个人微博上,曝光了自己拨打杭州市12345反映此事的过程,12345反馈称,若通过中介公司租房可帮忙登记,向住建部门投诉,如果是找个人房东租房,则建议起诉处理。
这也折射出当前房屋租赁监管的盲区。房屋租赁涉及消防、市场监管、住建等多个部门,但现行法规未明确将空气质量检测纳入强制监管流程,导致部门间协作不足。部分房东将房屋委托给职业二房东管理,可能通过隐瞒装修材料或伪造检测报告逃避监管。
租房不应该成为一场无差别的“生存挑战”,租到疑似“甲醛房”不是某个网红博主面临的个别问题,而是租房市场存在的长期乱象,关乎近2.6亿租房人的合法权益。扫清乱象、破除困境,需制度系统性发力。首先,应进一步完善出租房健康安全法律法规,明确装修环保标准,强制房东提供空气质量检测报告,并备案装修材料、检测数据等;其次,要严格规范市场监管,住建、市场监管等部门须加强抽查,对不达标房源采取曝光、并暂停出租并强制整改等处罚措施。唯有压实监管责任、降低维权门槛,才能保障租客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,让“甲醛房”无处藏身。
这场纠纷的真相有待法律裁决,但背后的系统性难题更值得深思。当前的租房市场,居住品质成为新常态下的核心诉求。保障“住得安全”不能只靠个体较劲,更需制度和监管兜底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
发布于:湖北省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